以爱为帆,传知筑梦——支教风采展示

发布者:赵颖发布时间:2025-11-04浏览次数:10

从熟悉的校园到远方的课堂,从怀揣忐忑到收获满径芬芳,南通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两位支教者用脚步丈量责任,用真心传递知识。他们的故事,是教育路上最动人的注脚,更是学院学子服务社会、践行初心的生动写照。

陈绍游绿茵场与课堂间,守护每一份成长渴望)

踏上支教的征程,我满心都是对未知的期待与忐忑。当我真正站在这片土地的操场上,看着眼前这些眼神中闪烁着好奇与渴望的孩子们,我知道,一段意义非凡的经历就此拉开帷幕。

初赴:绿茵与课堂的双岗坚守

我身兼体育与物理老师的双重身份,在体育课堂上,我带着孩子们奔跑在绿茵场上。起初,他们的动作或许有些笨拙,体能也参差不齐,但每一个人都在努力追赶。我们一起练习传球、接力,操场上回荡着他们爽朗的笑声和加油呐喊声。我看到原本内向的孩子在团队运动中逐渐打开心扉,与同伴们默契配合;看到胆小的孩子在挑战自我中变得勇敢坚定。每一次小小的进步,都让我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骄傲。

而在物理课上,我则化身为知识的引路人,试图将那些看似深奥的物理原理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他们。我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,比如为什么苹果会落地,为什么风筝能飞上天,引导他们去观察、去思考、去探索背后的科学奥秘。当看到他们眼中因为新知识的获取而闪烁出光芒时,我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。

相融:师生间的成长与触动

支教的日子里,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坚韧与淳朴。他们没有优越的学习条件,却有着对知识最纯粹的渴望。有的孩子因为离家太远只能住校,却从未有过一句怨言;有的孩子家庭条件艰苦,但总是把自己的文具分享给同学。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坚强与善良,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。

同行:与同事的互助共提升

同时,我也收获了与同事们之间深厚的情谊。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,却怀揣着同样的教育梦想。在工作中,我们相互支持、相互学习,一起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出谋划策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能力,更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。

沉淀:支教路的意义与馈赠

这段支教时光,就像一首悠扬的歌,有欢笑,有感动,也有成长。它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,也让我明白了奉献的意义。我知道,当我离开这里,这段经历将会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,激励着我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,将爱与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。

冯秋江海情长,山海共声;我在青海支教的六十个日夜)

从长江之滨到青海湖畔,从南通大学到贵德河阴寄宿制学校,跨越两千多公里的山河,两个多月的支教时光如涓涓细流,悄然浸润着这片高原土地,也重塑着我作为未来教育者的初心。

初遇:高原上的第一堂课

初抵贵德,湛蓝如洗的天空、连绵的丹霞山峦与孩子们澄澈眼眸中的好奇,共同构成了我对青海的第一印象。我负责二年级和五年级的英语课,还肩负着八年级的语文教学任务。从东海之滨到西北内陆,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跨越,更是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碰撞与融合。面对不同学段的孩子,教学需要不同的“钥匙”。

二年级的英语课上,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跟读“apple”“book”,小手举得高高,仿佛要触摸黑板上的每一个字母;五年级的孩子们开始接触简单句型,我带着他们用英文描述家乡的梨花、黄河的清波;八年级的语文课堂则更显深沉,我们一起品味《背影》中父爱的沉默,争论《孔乙己》里时代的悲凉。当青海的孩子用青涩的普通话分析“茴香豆的四种写法”时,文化在汉语的韵律中完成了跨越地域的传承。

破冰:从“老师”到“朋友”

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心灵的靠近。课后,孩子们会拉着我的衣角问:“老师,你来自哪里呀?”我用手机展示南通的濠河夜景、狼山风光,他们也兴奋地向我描述四月贵德梨花如雪的盛景。我们互相成为彼此看世界的“窗口”。

记得一个黄昏,几个八年级的女生悄悄塞给我一张纸条:“老师,学期结束你就要走了吗,你会记得我们吗?就像你记得朱自清的父亲一样。”我眼眶一热。原来,那些课文早已不只是考试的重点,而是悄悄种进了他们心里,生长出关于铭记与情感的最初领悟。

扎根:在第二故乡生长出新的年轮

教育的融合,不止于课堂之内,更延伸至脚下的土地。在“苏青合作打造贵德小江南——苏青友谊林”的植树活动中,我与干部群众一同俯身土地,种下株株树苗。铁锹与泥土的碰撞,是江海与高原的对话;掌心传递的树苗,是今日对明天的承诺。我们这些来自江海的支教者,也正如这些新绿,努力在这片热土上向下扎根,向上生长。

而电影《靠近我看见你》的首映礼,则是一场精神的浇灌。银幕上,那位支援青海的南通医生,踏过了与我相似的心路。当他用熟悉的乡音说出“我留下,是因为被需要”时,我听见了内心深处的回响。从江海到山海,这份跨越千里的守望,不仅是故事的脉络,更是我们所有援青人共同的信仰。它让我更加确信,在此地每一个平凡的日子,都将沉淀为不负韶华的印记。

收获:被照亮与被温暖

这两个月,时光仿佛被情感浸润得柔软而深沉。回望处,尽是孩子们用最纯粹的真心,为我点亮的一个个瞬间。二年级的宫保卓玛,那个脸颊有着两团高原红的小女孩,会在我下课后,悄悄拽我的衣角,将一枚温热的鸡蛋塞进我手心——那是她从自己早餐里偷偷省下的。她什么都不说,只是用清澈如山泉的眼睛望着你,那眼神里的关切,胜过千言万语。五年级的扎西,在英语听写取得进步后,没有欢呼雀跃,而是在放学时分,默默跟在我身后。待我回头,他迅速地将一颗光滑的鹅卵石塞给我,石头上还用铅笔细细地画了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。“老师,这是黄河边的石头,”他声音很轻,却重若千钧,“带着它,你就不会忘记我们和黄河了。”

结语

支教的时光如黄河水般奔流不息,于我而言,这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。孩子们的纯真笑脸治愈了我的思乡之情,高原的辽阔壮美开阔了我的胸襟,而那片由苏青两地人们共同浇灌的友谊之林,则让我深刻理解了“援青”二字背后的重量与温情。

作为南通大学的学子,我将继续秉持“祈通中西,力求精进”的校训,在剩下的支教日子里,继续用文字为青海的孩子打开一扇窗,也用他们的纯真坚定我扎根教育的决心。

江海与山海遥相呼应,教育与温情从未止步。这段跨越山河的相遇,终将成为你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,在时光里熠熠生辉。

无论是陈绍游在课堂与操场间的坚守,还是冯秋在青海高原的教学与扎根,他们都用行动诠释着“教育无界,爱有温度”。支教的时光或许短暂,但那份因知识传递而生的联结、因真心互动而存的感动,终将在时光里熠熠生辉。而这份风采,不仅是个人的成长印记,更是学院“以爱育人、服务社会”理念的生动体现。未来,愿更多人循着他们的脚步,以教育为灯,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,让爱与温暖跨越山海,生生不息。